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曲忠芳 北京报道
历史宛如一个循环的圆,不断上演着相似的故事,唯一变化的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当把目光投向科技领域的投资时,相似的故事与变化的主角同样在交织上演。
近几个月,AI大模型企业的融资一个接一个:月之暗面在8月进行了3亿美元的融资,目前估值达到33亿美元,这是最近6个月里月之暗面的第三次融资,三次融资总额达13亿美元;同样在8月,零一万物完成新一轮数亿美元的融资,最新估值为104亿元人民币;百川智能于7月已完成50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并且以200亿元估值开启B轮融资;智谱AI在今年1月、7月分别完成一轮股权融资……初创型企业借助股权融资进行“输血”和“赛跑”的戏码已经屡见不鲜,因此,《中国经营报》记者综合IT桔子、上奇产业通、天眼查等平台数据以及第三方专家,希望将目光聚焦于背后为“选手”提供“输血”的科技大厂与投资机构,以期在“旧故事”中观察其全新的站位与布局。
大厂主导、***多方
“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是一种常见的投资和风险管理原则,在对大模型独角兽的投资中,科技大厂们也普遍遵循了这一原则。记者仅选择6家“明星”级的AI大模型公司作为考察样本——这些明星公司的特征是创始团队背景靓丽,估值均超过10亿元、部分向200亿元大关挺进,以及均已完成多轮股权融资,它们分别是月之暗面、百川智能、智谱AI、MiniMax、面壁智能、零一万物,记者基于***息梳理了它们的融资历程。结果显示,阿里巴巴、腾讯、美团等科技大厂均多次“出手”:阿里巴巴分别投资了百川智能、零一万物、智谱AI、月之暗面、MiniMax;腾讯则是百川智能、MiniMax、智谱AI、月之暗面的投资方;月之暗面、智谱AI的投资队伍中亦有美团的身影。
如果将AI大模型“明星”企业的融资历程表,与上一轮AI领域中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起家的“AI四小龙”融资历程做对比,会很容易发现,AI大模型的投资更多地由科技大厂在“主导”,而非由机构资本所主导。谦询智库创始合伙人龚斌指出,产业发展的规模或曲线其实是类似的,但时间周期在缩短。投资领域一直有一种普遍的情绪叫FOMO:Fear of Missing Out,意为“错失恐惧症”——总是怀疑和担心自己错过什么,更为重要的是,害怕因为错过什么而错失更多的机遇。与前一轮融资相比,无论是对于大厂,还是对机构资本而言,这一轮FOMO的时间窗口更短,在快速的脉冲式“热炒”后迅速回落。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受经济金融周期、整体大环境的影响,这一轮的投资实际上更为理智。
关于大厂主导的投资与VC(风险投资)的区别,一位投资界人士解释说,大厂的投资往往更注重战略性布局,会关注投资对象的长期发展潜力与自身业务的协同效应,同时获取或共同开发前沿技术,而不仅仅是短期的财务回报,大厂通常资金雄厚,对投资风险的容忍度相对更高。而VC主导的投资更倾向于财务回报,通常会寻找具有高成长潜力的初创企业进行投资,并在企业成熟后通过IPO或并购等方式退市以实现资本增值。
除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外,华为、商汤、小米、知乎、小红书、华策***等企业或旗下基金也在“明星”大模型企业的投资队列中。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大模型明星投资标的的智谱AI,另一个身份则是投资方。截至8月22日,IT桔子收录了智谱AI自2024年4月至今的17次公开“出手”,仅2024年1—7月就投资了8家AI企业。从投资方向上不难看出,智谱AI的投资涉及大模型产业的上中下游,既有行云集成电路、无问芯穹等AI基础层公司,又有包括面壁智能、生数科技等模型层公司,同时还有百奥几何、幂律智能等面向垂直行业领域的公司。
投资机构出手更加谨慎
与大厂的积极、占据主导相比,机构资本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则更加谨慎,这或许从更广范畴的数据分析结果中得到一定印证。上奇产业通于8月21日向记者提供的《近三年股权融资情况分析》报告显示,从融资金额数量及增速来看,2021年融资金额54010.83亿元,为近三年最高,之后开始逐年下降;其中,2022年的增速下降至-52.69%,为近三年最低。从融资***数量及增速来看,2021年融资***为26035笔,同样是近三年最高,之后开始逐年下降;其中,2023年的增速下降至-44.63%,为近三年最低。从同比变化来看,2024年上半年发生融资***4184笔、融资总额3647.58亿元,***及金额均低于近三年同期水平。若按此趋势发展,2024年全年融资总额或将跌进万亿元,相较于2021年的5.4万亿元,预计下降超80%。从参投机构数量来看,2024年上半年有1767家投资机构参投过项目,低于近三年同期水平。投资机构“只看不投”,出手越来越谨慎。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上奇产业通报告称,从融资金额产业分布及融资***数量赛道排名来看,人工智能占据第三位,近三年里人工智能赛道融资总额达31959亿元,融资***为18244笔。
值得一提的是,在AI大模型及生成式AI的热潮中,国资背景的资金也在积极出手。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2023年年底创立的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截至目前已投资9家企业,其中包括智谱AI、面壁智能、百川智能、生数科技、昆仑芯等。
按照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的规划,基金目标总规模为100亿元,围绕北京市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总体布局开展直接股权投资,重点投向人工智能芯片、训练数据及相关软件等底层技术领域,大模型算法创新、可信AI等关键领域,以及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开发和垂直行业创新应用等相关领域。除此之外,上海、深圳等其他地区的国资背景的基金也保持活跃。今年7月刚完成50亿元融资的百川智能也是同时获得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深创投等三地国资基金的一家大模型企业。
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大模型平台及相关应用市场规模达17.65亿元人民币。报告指出,在过去的一年中,行业对于大模型更多的是早期投入,甚至是观望而不重投入,因此2023年整体市场规模增长并不显著;并且市场格局也主要还是由早期投入者如百度、商汤、智谱、百川等公司构成。进入2024年,头部互联网公司加大对大模型的投入且发起价格战,为早期的大模型初创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预计未来2—3年,市场格局将发生多轮巨变。毫无疑问,无论是大模型公司,以及背后“输血”的科技大厂及机构资本,赛跑仍在持续激烈地进行,谁能笑到最后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标签: #大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