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标不治本?高频量化交易费率提升10倍

tamoadmin 0

  7月26日,市场有消息称,监管部门制定了相关草案,拟将高频量化交易买卖费用从当前每笔0.1元提升至1元,每笔撤单费为5元;收费方式是由***统计,月度下发券商,每个季度再由券商向客户收取。这项政策的目的是抑制高频交易带来的市场波动和系统性风险,同时,也是为了平息市场上对量化的质疑,增加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那具体落实到市场上,哪些行为会被认为属于高频交易呢?

  一是单个账户在单个证券***每秒申报、撤单的最高笔数达到300笔以上;二是单个账户在单个证券***每日申报、撤单的最高笔数达到20000笔以上;三是证券***认定的其他情形。

治标不治本?高频量化交易费率提升10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乍一看,好像市场上所有号称“高频量化”的策略都逃不开交易成本上涨的结果,但是,也有部分投资者认为,现在只要把这100万按照200次交易,只不过把每次的交易额提高了一些,同样可以达到100万的全盘交易量,这次对量化的限制依旧是“治标不治本”。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答案是看跟谁比――如果跟“关停量化,禁止做空”这种天崩地裂的手段比,那提高高频量化交易成本确实“治标不治本”,但是,如果从量化本身的赚钱逻辑上来讲,提高交易成本这招还是非常致命的。

  要知道,高频量化交易主要是基于数学算法,参考诸如基本面因子、消息面因子、市场成交量、交易情绪等方方面面,将市场上复杂的交易行为转化为一组又一组每时每刻不断变化的数字,通过“多笔”“多次”的交易来实现盈利。

  某种程度上来讲,高频量化就像是编写了一个“***”程序,然后导入进各种信息让电脑去判断股票的涨跌,自动发出交易指令执行操作。它的每笔交易差价幅度和盈利幅度都非常小,主要是通过以量取胜,聚少成多,所以相关费用大幅增加之后,实际上对高频量化的超额收益影响很大。甚至如果相关基金公司不调整策略的话,很难覆盖“涨十倍”的交易成本。

  至于有些投资者朋友说的,降低交易频次规避限制,也很难实现。因为根据目前消息,监管部门规定最高申报速率是每秒300笔是高频交易,但实际过去高频量化的策略和算法每秒申报、撤单频率是远高于每秒300笔这个数字的――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如果有一天,所有的建筑,凡是使用钢材的都要加收10倍物业费,可以直接把摩天大楼的钢筋换成木头规避物业费涨价吗?至于利用速度优势的“程序化打板”策略,利用资金优势的“程序化幌骗”等涉嫌操纵市场的交易行为,严重干扰市场的正常运行。这类披着量化交易外套的违法违规行为,和正规的量化交易并无关联

  说白了,量化也不是***不赔的下蛋金鸡,一旦最基本的“交易频率”和“交易成本”发生改变,很有可能之前的所有策略和算法就全部失效。

  甚至于事实上,过去的量化也没那么“神”,说白了也不过是金融工具箱里的一员罢了。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统计2023年数据,383只有完整净值数据披露的公募量化产品中,实现正收益的产品仅有61只,占比为15.93%。2024年以来,A股市场遭遇了多次的小盘股流动性危机,同时,监管层对于高频量化、转融券也出台了收紧政策,多方因素影响下,上半年量化私募的策略发挥受限,上半年收益均值为-1.24%。

  规模方面,截至2024年6月,国内股票量化私募管理人的资产规模约7800亿元,相比2023年末的1.21万亿元显著下降,降幅超过35%。高频量化交易策略已经实质上的迎来了一轮寒冬。

  而本次再度出台政策限制量化,对A股的影响更多还是从提振市场信心的角度出发,实际政策本身并谈不上是正面还是负面。究其原因,高频量化本来也不是增量资金,无论体量多大,提供了市场上多少交易量,也只会加强市场所谓的“活跃度”,放大指数波动,本质上是一种超短期博弈行为。而政策反复拷打量化交易,更多还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而做出调整,并非是简单的“杀富济贫”,毕竟,治标也好,治本也好,总不能直接把量化治死。

标签: #量化

上一篇百奥泰:预计上半年净亏损2.2亿元-2.8亿元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