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湾观点︱承受波动是长期投资的必修课

tamoadmin 0

  东方港湾投资管理

  四月美股发生了较大幅度的波动:纳指自三月份创出新高以来,四月最大回撤高达8%,四月收跌 4.41%;代表十大AI明星股的FNGS指数,四月最大回撤也达到10%,最终也收跌 2.77%。我们观察到,除了通胀抬头导致降息预期减弱,以及中东战事升级所带来的情绪冲击以外,市场对于AI行情是否会因缺乏基本面支撑而终结,也产生了质疑和分歧。

港湾观点︱承受波动是长期投资的必修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市场对于AI投资的质疑,核心是认为:除英伟达有可观的盈利和增速外,其他领域尤其是AI应用,仍是效果不好、商业模式不清,收入利润更是微不足道,如今天量的AI资本开支,短期收不到合理的回报,必将不可持续。

  对此,我们于前几期月报初步做了分析。我们根据对诸多事实的观察,对AI的发展也做出了几个重要的推论,这些推论是我们当下在面对质疑与分歧,坚定投资的重要支撑。在四月的产业界和上市公司的一季度财报中,这些推论也进一步得到了印证。

  推断一:“缩放定律”被证明依然有效,算力芯片迭代进化速度也在加快,因此科技巨头们都被圈进了“AI军备竞赛”,谁都不想在新的科技周期里被甩下车,短中期都会不断加码投资AI业务。

  这是我们投资算力、云计算与AI应用的重要理由之一。在刚过去的一季度财报里,我们不仅看不到资本支出的戛然而止,而且速度还在不断提升。今年一季度,微软的资本开支创纪录高达到140亿美金,同比去年同期增长79%,环比上季度也增加了22%,同时预告二季度的开支仍将环比大幅提升50%—70%。谷歌一季度的资本开支也创出新高,达到了120亿美金,同比提升91%,环比提升9%,同时全年资本开支提高到了420亿美元,同比去年增长30%。而Meta在此次财报中,则将24年的资本开支上限提高到了400亿美元,同比去年增长43%。特斯拉四月更是重申今年将投资100亿美元用于AI,是过去八年总和的整整5倍。

  事实上,当下AI产业高速增长的资本开支,与当期收入的比值,仍处于历史平均水平。华泰证券也回顾了过往20年的云计算业务的资本开支增长过程:历史上,除了业务发生结构性调整,或偶遇宏观经济冲击,随着云业务收入的不断增长,科技巨头的资本开支都在逐年不断递增。从最新财报来看,从微软到谷歌再到亚马逊,三大云巨头的云计算业务都止住了增速下滑的颓势,在过去三个季度先后实现了增速的上涨,微软云Azure同比增速提升至31%,谷歌云GCP同比增速提升至28.4%,而亚马逊云AWS同比增速也提高到了17%,成为AI应用最快变现的方式。在此业务收入增长势头下,AI资本开支不断增长,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即便我们用更长期的视角来看,AI资本开支也仍具有合理性。按照四月Coatue的预测,到2030年,***设每年全球为AI业务所搭配的GPU芯片数量,从当下约400万颗增长至2500万颗,预计每年将投入约1.2万亿美元的资本开支。如果算上25%的投资回报率和50%的EBITDA利润率,则每年需为此产生约3万亿美元的AI业务收入,这仅相当于届时全球GDP的2%的水平。从AI降本增效的角度看,则1.2万亿美元的资本开支,仅相当于全球薪水开支3%的水平。所以,考虑到AI技术将席卷全球每一个行业,同时创造出如机器人、自动驾驶、XR等新型产业,AI资本开支的投资回报率,完全在合理的范围内。

  推断二:随着24年下半年AI推理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及GPT5等新模型能力的升级,AI应用的渗透率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事实上,当下AI应用已遍及百行千业。我们可以尝试将当前的AI应用分成以下五大类,我们会发现其商业变现方式也都十分清晰,但因成本过高或AI性能受限,渗透率仍然非常之低。

  自然语言交互应用:大语言模型已显著降低了人机交互的难度,过去难以使用的软硬件,例如修图、改***、编程、广告制作、搜索引擎等,如今可以借助Ai对话界面,便捷地进行操作,例如Adobe、Github Copilot、Meta的Advantage广告创意工具和Perplexity新型搜索引擎。自然语言交互功能,理论上可以被用于所有的计算机的交互之中,通过直接提高软硬件的ARPU值,以及扩大用户基数来实现商业价值。

  内容生成应用:生成式模型,可以用于生成代码、音乐、文字、图片、***甚至虚拟人物,例如Canva、Dall-E、Notion AI、Sora、Teams Copilot和CharacterAI都属于此类应用。目前生成内容的逻辑性、规划性、准确性都有待提升,但理论上所有人类的内容生成产品和服务,都可以借此AI工具极大地提高产出效率,而AI本身可以通过订阅或使用量进行付费,模式化也相对清晰。

  推荐引擎应用:让人与货准确地匹配一直是商业活动中重要的一环,而大语言模型在内容定制化、用户画像认知、内容的精准推荐以及广告精准投放上,都让原先的广告推荐变得更加智能。这涉及如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内容社区等互联网核心业务,通过提升用户基数、广告投放效率、广告投放量和广告单价,AI推荐引擎都可以很好地实现价值变现。

  智能代理应用:将人类从某些繁琐重复的工作任务中解放出来,是AI应用的终极目标之一。为此,根据斯坦福吴恩达教授的观点,AI除了具备多模态生成能力外,还需具备规划和反思能力、更多工具的使用能力、记忆能力和多代理协作能力。当前可以真正意义上被称为智能代理的AI应用,就是特斯拉的FSD(有监督的)自动驾驶软件。相信此类应用未来会不断涌现,逐渐成为AI应用的主流应用方式。类似于FSD,此类应用可以通过订阅、授权和收取代理服务费三种方式进行变现。

  MaaS云服务应用:以上四类AI应用,都需要通过云计算的方式进行部署和应用,模型即服务(MaaS)正在成为继IaaS、PaaS和SaaS之后,云计算的最新增长极,Azure、GCP和AWS等云厂商也成了AI能力的“分销商”,按分销的AI能力及所消耗的硬件***进行收费变现。

  以上五类应用里,在降本增收上初显成效的只有MaaS云服务和推荐引擎。其他应用类型,即便是微软的Copilot业务,本季度财报上所暗示的渗透率和收入体量,仍是微不足道。这是事实,也正是我们认为“AI投资与应用周期才刚起步,而不是马上要结束”的原因之一。

  然而,随着GB200产品的下线和模型蒸馏的普及,上述应用推理成本将在接下来半年大幅度地下降。我们在前期报告中,已经解释过GB200如何在推理端,相对于H100实现性能15-30倍的提升;至于模型蒸馏,四月Meta发布的Llama3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这点:Llama3使用15万亿token的数据进行训练,使用4.8万颗H100芯片进行了六个月的训练,得出一个4000亿参数的模型,其性能预期将持平甚至超过1.8万亿参数的GPT-4的水平,低参数量大大地降低了模型运行的单位成本和功耗水平。这为我们展现了缩放定律提高模型性能之外,模型蒸馏在压缩推理成本的显著效果。

  此外,新模型GPT-5发布在即,我们大胆地预测,GPT-4的进化方向是“多模态”,GPT5的进化方向很有可能是“代理能力”的完善。四月在Meta的业绩会上,扎克伯格在最后一条问题被问及Llama的进化方向时直言:“我认为这些东西的下一个阶段是处理更复杂的任务,变得更像代理,而不仅仅是聊天机器人。对于聊天机器人,你给它发一条信息,它就会回复你的信息,它几乎就是单轮通信。而代理要做的是,你给它一个意图或目标,然后它就会去做,可能会在后台自己执行很多查询,以帮助完成你的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在网上研究什么,还是最终找到你想买的合适的东西。”吴恩达在此前的斯坦福大学演讲中,也展示过一张图(如下),在编程任务中,会使用工具,会进行规划与反思,会进行多代理合作的大模型,在GPT3.5和GPT4的基础上,模型能力都得到了飞跃式的提升,且基于GPT3.5的模型能力并不显著落后于GPT4。就好像一位清华毕业生和一位普通一本大学生,虽然能力有差别,但如果教会他们公司的工作流程,给予有用的工具,能与部门其他同事紧密合作,其工作成果都将得到明显提升,且效果可能都会很好。GPT4在四月推出了“初级记忆功能”,我们预计接下来会有更多的代理能力模块的面世,显著提升大模型的性能。

  当模型推理的成本得到大幅压降,模型性能也得到大幅提升,应用的渗透率则理应变得更广。更多的人机交互会被自然语言所取代,模型所生成的内容变得更加可控和准确,模型推荐效果更加精准,更重要的是更多的复杂任务可被“自动化处理”,MaaS云AI与EdgeAI也会同步得到发展。FSD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当FSD进入V12版本之后,推理成本和运行功率也大幅下降,模型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在四月北美全面推广试用20天后,特斯拉财报公布已有90万车主在使用FSD V12,20天累计产生了3亿英里驾驶数据,这相当于过去8年总和的30%。我们预计试用期过后,FSD渗透率在北美可能也将超过50%。

  推断三:随着应用渗透率逐步地提升,与互联网的Freemium模式不同,以订阅费/按用量收费的AI商业模式,收入或利润率也会同步得到提升。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本质是“流量变现模式”,是通过各种免费的内容与服务,吸引并累积足够数量的用户,再将用户注意力作为广告***进行变现,或从其中一小部分用户身上,赚取称为“增值服务”的虚拟产品收入。这种模式底下,累积流量在前,收入利润在后,所以即便到了今天,仍有一小部分知名的互联网企业仍处于盈亏挣扎的生死线上。

  但AI商业模式可能有所不同。无论是2B还是2C,AI“赋能”的商业本质,更像是软件的商业模式,主要通过“订阅、授权费、按用量收费”这三种模式进行商业化变现。早期可能存在免费试用阶段,但总体收费更直接,更靠前。我们看到Gpt4、Copilot、Perplexity、CharacterAI、Midjourney、Tesla FSD、Github、Adobe Firefly等当下几乎所有AI应用,都是付费使用的,只是因为渗透率偏低的原因,财报收入尚不显著。就连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谷歌,旗下免费的Ai产品Germini也在考虑转为付费使用,试图探索AI时代的商业模式转型。

  所以,我们认为市场担忧的“AI商业模式不清晰,收入利润不显著”,很大概率会随着AI应用渗透率的提升而快速消失,而不像互联网时代那样有一个时间差。

  推断四:当下AI估值中等偏上,互联网泡沫的记忆让市场不见兔子不撒鹰,波动率会一直比较大,但改变不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当前几家AI科技企业,估值中等偏上,不便宜但并没有特别贵。英伟达动态估值30倍,处于过去5年估值(20,50)的平均水平;Meta动态估值20倍,处于过去5年估值(10,25)的中等偏上水平;微软动态估值34倍,处于过去5年估值(15,35)的顶部,但微软马上进入25财年,按20%的增速算估值又将切换至28倍的平均水平。

  在此估值状态下,每个财报季都会以担忧与猜忌开头,在暴涨与暴跌中落幕,市场多空博弈激烈,期权交易活跃。但这种激流涌动、水花四起的市场波动,也没能改变时代潮流的方向。那些在财报后暴跌的公司,也大多会再一次证明自己,逐渐收复失地。谷歌就是其中很好的例子。过去两个季度的财报后暴跌,谷歌都最终能收复失地;而本季度,谷歌云延续Q4的增速上扬趋势,进一步加速增长,同比增长28%,与此同时,谷歌云的运营利润从上年同期的1.9亿美元翻了四倍多至9亿美元,令市场十分意外。CFO称:“人工智能为客户带来的益处支撑了我们在整个云计算领域的增长。”  本次财报后股价出现跳涨。

  这种估值与市场表现,是市场理性与非理性的共同表现:理性在于以事实和确定性为指引,不见兔子不撒鹰;不理性在于市场过于急切想看到商业成果和投资回报,导致博弈成分过大。而长期投资者则应当回归到企业长期基本面本身,理性承受市场波动。

  以上四个推断,是我们对当下基本面风险给出的判断,至于战争和利率的风险,我们在前期报告中也做过分析,便不再赘述。

  牛市多急跌,相对于一片欢欣鼓舞,其乐融融,质疑与分歧反而是市场健康前行的信号。长期投资比拼的是“谁看得远、看得准、敢重仓、能坚持”,在这条时代大脉络下,必定也伴随着质疑与分歧;而学会分清主次矛盾,规避永久性损失,忍受短暂性波动,是伴随伟大企业长期成长,摘取时代果实的必经之路。

  免责声明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文章中的资讯仅供读者参考之用,文中提到的公司亦仅为阐述产业逻辑,所有内容均不带任何投资建议,读者不应单纯依靠本文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文内容而导致的投资损失、风险及***的,东方港湾不负任何责任。

标签: #应用

上一篇工商银行拟续聘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